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癌症蟬聯33年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資料顯示,平均11分半就有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綜合報導)癌症蟬聯33年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資料顯示,平均11分半就有一人死於癌症,且國人罹癌速度增快、並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國人飲食型態及生活習慣有很大關聯,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鄭欣宜營養師歸納日常生活4撇步,打造身體免疫金鐘罩,吃出防癌飲食!
1)選擇低GI、均衡飲食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選擇未加工、低升糖指數食物,建議一天當中至少可以有一餐食用全穀類食物,如糙米、五穀米、麥片、小麥胚芽取代白米、精製麵包等,可增加纖維質攝取也增加B群的攝取,提高一天活力來源。
2)蔬果彩虹579,神奇植化素植化素就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而演化出來的一種天然色素,不同顏色蔬果提供不同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的植化素,像是番茄當中的茄紅素可預防攝護腺癌;葡萄籽、松樹皮當中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減少體內自由基的生成;胡蘿蔔、南瓜中的類胡蘿蔔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除了是脂溶性維生素更在黏膜細胞扮演重要角色;菇類中的多醣體,可增加免疫T細胞的數量,提高免疫力抗癌的效果,建議兒童一天至少攝取5份蔬果、成年女性攝取7份蔬果、男性攝取9份蔬果,攝取蔬果的原則應該是多樣多色,才能讓人體吸收到不同功效的植化素!
 
3)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 30分鐘,達心跳速率每分鐘130下,規律運動除了可增加心肺功能、幫助代謝、減少體脂肪,減少體內氧化壓力生成,運動種類可依個人身體狀況及喜好度做調整!也建議可維持良好的體態,減少代謝症候群慢性疾病的發生,男性腰圍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小於80公分;另外也必須小心「隱藏性肥胖」,注意體脂率,建議男性體脂肪率介於17~23%,女性為20~27%。
 
4)定期癌症篩檢國健署已推出免費篩檢,將大腸癌、子宮頸頸癌、乳癌及口腔癌等國人發生率高的四大癌症,列為癌症篩檢的重要工作,也有統計發現借由癌症篩檢,早期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四大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暈眩原因多樣 嚴重導致中風

作者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5年10月31日 上午9:19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暈眩可能是前庭感覺系統出了狀況,若是內耳造成的問題,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耳石症)和前庭神經炎,內耳的前庭神經發炎,多合併有噁心、嘔吐、盜汗、失去平衡感等症狀。另外也可能和前庭神經炎推測與病毒感染有關。一旦發作往往激烈到讓病人被送往急診,病人不但暈到無法走路,還伴隨有嘔吐、噁心、血壓變化等自律神經症狀,發作時間長達數小時到數日之久,在急診時,需要先穩定病人的血壓、心跳等生命跡象。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罹患梅尼爾氏症,除暈眩外,還有聽力異常、耳鳴、耳朵有腫脹感,也常合併有噁心、嘔吐、失去平衡感。好發於年輕至中年人,女性較男性多,目前認為是內淋巴系統的水腫導致的暈眩。梅尼爾氏症的病人發作時,眩暈有輕有重,通常發作時間大約3、4個小時,但梅尼爾氏症發作卻是波動性出現,時好時壞,反覆發作。限制鹽分攝取,避免疲勞的生活型態,減少發作次數。

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腫瘤、退化,也會引起暈眩,可能持續好幾天。這種暈眩通常合併其他症狀,如複視(眼前景物好像有影子,一變為二)、口齒不清、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無法做寫字等。銀髮族本來就常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都是可能引起中風的危險因子,因此一旦出現暈眩,可能是中風前兆。

由於眩暈症的病因多樣化,使得診斷及治療十分困難。在眩暈症的急性發作期,一般以注射或口服給予「抗組織胺藥劑」或「Phenothiazine藥劑」,來抑制眩暈,再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世倫建議,避免阿斯匹林或含阿斯匹林的藥物,生活作息要正常,煙、酒、咖啡、熬夜等都應禁止,平時減輕壓力也可降低症狀的嚴重度。萬一急性發作,先找個硬的平面躺下來,身體儘量不要動,眼睛張開,看一個固定的目標。不要喝水,因病人很可能會吐。維持這樣一直到暈眩過了,再慢慢起來。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戒除不良習慣、以保身體健康!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熬夜、亂吃 大腸癌上門

2015-08-17 14:47:48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便血與腹痛,千萬別輕忽。 報系資料照

分享
便血與腹痛勿輕忽。37歲的謝先生擔任科技業主管,每天工作繁忙,常一餐當作三餐吃,且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去年4月底開始左上腹疼痛,雖公司安排健檢、因未包含大腸鏡檢查,持續2、3年未發現異常,直到最近腹痛、腹脹嚴重,檢查確診為大腸癌晚期,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資訊,大腸癌連續七年高居癌症排行第一國人飲食西化,吃太多的燒烤、油炸、紅肉,高脂低纖的飲食型態加上不運動、熬夜等,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開業健康檢查診所院長劉輝雄表示,患者謝先生今年8月因腹痛、腹脹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做大腸鏡時,發現距離肛門約50公分處、布滿的大腸腫瘤,最後證實為大腸癌晚期。
劉輝雄說,經常應酬、大魚大肉、熬夜等高風險族群,或35歲以上者,安排健康檢查時,建議納入大腸鏡篩檢,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尤其很多人肚子痛,以為只是胃病,若胃病治療後仍未改善,應懷疑有大腸癌可能,盡早接受檢查。
此外,便血也不能輕忽,多數人以為便血可能只是痔瘡,他建議,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確定是否只是痔瘡引發,更要找出是否有癌細胞或大腸息肉、潰瘍等。
劉輝雄也提醒,大腸癌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要從飲食、運動、休息方面預防,不要吃太多肉類,應多吃蔬果、魚肉;一定要吃早餐,因為吃完早餐後、腸子蠕動,會促進排便;多運動維持健康體重,並促進大腸蠕動;也要適度休息、排解壓力。
 

40-49歲工作太忙 心肌梗塞5年增3成

2015-09-23 08:54:44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心臟疾病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去年有近兩萬人死於心臟病,每27分鐘就有一人死亡。 攝影/江慧珺

心臟疾病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去年有近兩萬人死於心臟病,每27分鐘就有一人死亡。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近5年來心臟病死亡率微幅上升,除了老人較常發生的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風外,連青壯年族群發生率也上升,其中40至49歲的壯年男性,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5年內激增3成。
心肌梗塞是造成心臟病死亡的主因之一,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副組長林莉茹說,近5年來國人急性心肌梗塞標準化發生率略降,但男性有上升趨勢,心肌梗塞發生率為女性的2.8倍以上。
其中40至49歲壯年男性的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10萬人76.4人,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約成長3成;同齡女性亦從每10萬人10.8人上升至12.3人,增加約一成三,推估是因壯年族群忙於家庭工作,忽略運動與飲食保健。
林莉茹指出,三高患者發生腦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據統計國人的三高標準化盛行率皆上升,目前全台高血壓患者約456萬人、高血糖約238萬人、高血脂約432萬人,主要與飲食西化、肥胖、缺乏運動與吸菸有關。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青壯年族群忙於工作,忽略健康檢查,即便接受治療,症狀一旦緩解就疏於回診追蹤。一名50多歲男性平時宣稱身體強壯,但某天吃消夜後突感不適,一陣胸悶、嘔吐、冒冷汗後就休克往生,研判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惹的禍。
王宗道建議,應留意心肌梗塞相關症狀,如左側胸部、左側背部肩胛骨處或下巴到胃部的悶痛、噁心嘔吐等,40歲以上有相關症狀者,建議每年抽血檢查;三高患者除服藥外,也要掌控血壓與血糖值。
本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世界心臟聯盟規畫今年主題為「健康心環境」。為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國健署提出「救心七行動」,包含拒吸菸、多運動、採低鈉、好油與多蔬果飲食、控制三高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營造有利心臟健康的環境。
救心7大行動
●拒菸:直接吸菸或二手菸都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戒菸1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降低5成
●挑食:挑選低鈉飲食、選用天然植物油、少動物脂肪、拒絕反式脂肪、多蔬果、堅果與糙米類食物
●多動:每周5次、每次3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健康操、慢跑、騎自行車等
●控制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三高患者應遵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
●定期健康檢查: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可享每年1次免費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遠離疾病威脅
資料來源/國健署;製表、攝影/江慧珺


僅次心血管疾病 骨鬆成全球第二流行病

2015-09-28 10:34:01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雲林報導

關鍵字:
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黃素華建議攝取適量的鈣質能強健骨質。 記者李京昇/攝影

分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析,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鬆症」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是第二大重要流行病,嚴重骨折可能導致死亡。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醫生黃全敬提醒,骨質疏鬆患者好發於女性、老人與停經婦女,雲林地區老年人口多,應提高警覺,預防勝於治療。
一名80多歲的老婦人,長期吃素又缺乏戶外運動,某天在浴室摔跤倒地不起,送醫診斷,發現手部多處複雜粉碎性骨折,經骨質密度檢查,確診婦人是嚴重骨質疏鬆患者。
黃全敬指出,骨鬆是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密度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即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黃全敬說,根據衛福部2009年調查,全台50歲以上婦女已超過4分之1都罹患骨鬆;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是女性。據統計去年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人口比例有32%,預估在2025年提升到42%,2050年則高達57%。
根據黃全敬診療經驗,有7、8成民眾不自覺有骨鬆問題,直到骨折到醫院診療才發現。他說,民眾可透過簡單檢測判斷是否骨鬆,例如現在身高比年輕身高矮上3公分、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小於2公分以上、年齡減去體重數值大於20,有以上情況就可能罹患骨鬆。
黃全敬指出,骨質疏鬆症患者身體各部位容易出現骨折,一旦發生骨折,第二次骨折發生率高達50%,其中以髖部骨折危險性最高。病患除會活動力喪失,1年內致死率10至20%,死因多為長期臥床引發感染。
他表示,骨質疏鬆病患若骨折,除基本手術處理,術後也需長期照護,有額外醫療支出,也造成家庭生活負擔,建議65歲以上婦女、70歲以上男性,或65歲以下具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
適量補充鈣質、多運動 預防骨鬆
骨質疏鬆症是隱形殺手,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能強健骨質降低症狀的發生。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師黃素華指出,非藥物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方式,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戒菸、酒,做肌力增強運動與平衡訓練,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預防發生骨折。
黃素華說,與骨骼相關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鈣、磷、鎂、鈉、維生素D、維生素C、錳、鋅與銅等,其中鈣質是預防骨鬆症的重要元素。依據衛服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喝1.5至2杯低脂牛奶,可增加優質蛋白質與鈣質攝取量。
她表示,奶類及奶製品、小魚干、乾蝦仁、豆製品、紫菜、芝麻、莧菜、木耳、金針與綠色蔬菜等,是天然食物中含鈣質較高的食物。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天需攝取1000毫克鈣質,據統計民眾每天平均鈣質攝取量僅達5至600毫克,可視情況詢問醫師補充鈣片。
「攝取過量蛋白質反而使鈣質流失。」黃素華說,例如60公斤體重成人,一天攝取1杯牛奶、3碗飯、4份豆魚肉蛋類,蛋白質攝取量已足夠;每天日曬20分鐘,可活化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魚肝油、肝臟、蛋黃、牛奶、乳酪或深海魚類等,富含高維生素D。
另外應避免重鹹飲食型態、攝取過量的蔬菜,造成鈣質隨著尿液排出或降低鈣質在腸道的吸收率。
黃素華指出,適度運動能減少骨質流失,也能加強體能、維持關節靈活度及平衡感,進而避免發生跌倒造成骨折。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銀杏 真能預防失智症嗎?

2014-09-23 13:36:20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失智症是許多現代人、年長者的夢魘。因此許多人都希望可以找到方法預防失智症上身。不過目前還沒有藥物或具體方法可真正避免失智症上身。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想預防失智症可嘗試一些方法,如保持身心活躍、維持社交生活、降低膽固醇濃度、控制血糖、血壓、戒菸、維持健康飲食、多學習,或注射流感等各項疫苗,也許都能幫助減少失智症發生風險。

 梅約醫學中心表示,減少身體中的「同半胱胺酸」或許也能預防失智症。之前有研究指出,葉酸、維生素B、維生素B12都有助降低「同半胱胺酸」濃度,並減緩阿茲海默症病程。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老當益壯」秘訣,讓民眾更加了解如何預防失智。「老當益壯」秘訣:活到老、學到老,老友老伴不可少。多動腦、沒煩惱,天天運動不會老。深海魚、橄欖油,蔬果豆穀來顧腦。保護頭、控體重,血壓血糖控制好。不抽菸、不鬱卒,年老失智不來找。
 銀杏等保健食品真能預防失智症?馬偕醫院營養師林佩蓁表示,前陣子有份研究報告指出,銀杏似乎對失智症沒預防效果。事實上過去有研究發現,銀杏萃取物可促進腦部循環,因而認為銀杏或可幫助預防失智症。不過研究所用的銀杏萃取物來源為銀杏葉,並非銀杏果。
依現行法規規定,銀杏萃取物成分來自銀杏葉,就屬於藥品成分,來自銀杏果,則屬於食品成分。民眾購買銀杏保健食品,很難了解真正原料形式,如果使用銀杏果萃取物,便沒有預防保健效用。

不過林佩蓁強調,想預防失智症,健康、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無論哪種保健食品,都只是輔助,在已進行健康、均衡飲食的前提下,補充一點保健食品營養素無法厚非。但很多人沒有採取健康、均衡飲食,整天大魚大肉,卻希望透過保健食品亡羊補牢,因為營養成分都被大魚大肉所帶來的氧化壓力抵銷,所以養生效果微乎其微。
 銀杏萃取物雖可促進微血管循環,但食用時要小心,這類保健食品可能與心血管用藥、抗凝血藥物等產生交互作用,使藥物效果變得更強大,如此便會增加內出血風險。民眾不管想食用哪種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最好詢問醫師、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以減少副作用發生風險。
 林佩蓁分析,失智症主要分為血管性失智症與非血管性失智症。國外有些研究報告發現,地中海飲食可幫助保護血管,避免血管硬化,因此有助預防血管性失智症。
地中海飲食含有大量蔬菜、水果、全榖類、堅果類食物。這種飲食方式蛋白質來源以深海魚類、乳製品為主,雖然偏重吃魚,但並非完全不吃紅肉,有時也會適量攝取一些家畜、家禽。油類則以橄欖油、堅果等不飽和脂肪占多數。用餐時常佐以葡萄酒。
林佩蓁說,像維生素A、B、C、E及β胡蘿蔔素都是抗氧化營養素,均衡攝取這些營養素,不只能促進全身健康,也能減少失智症發生機率。不過現在加工食物、油炸食物無所不在,像炸花生、炸蔬菜等也都屬於油炸食物。一旦食用過多過度加工食品、油炸食物,身體就會產生許多氧化壓力,抵消抗氧化營養素保護功效。
至於喝酒方面,如果有喝酒習慣的話,可適量喝點葡萄酒,攝取一點葡萄酒多酚成分。但若沒有喝酒習慣,則不建議特別跑去喝酒。除了葡萄酒,像葡萄汁與許多水果也都含有多酚化合物,因此不是非得靠葡萄酒才能攝取到多酚。
林佩蓁也提醒,民眾食用蔬菜、水果,每天每餐最好穿插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像早上可吃大番茄,中午吃青花菜,晚上就可以改吃菇類食物,營養會比較均衡。
另外,正確使用油脂也很重要。像橄欖油雖然算好油,但較適合涼拌,不太適合大火快炒,如果烹飪溫度過高,油脂品質就會產生變化,進一步增加身體氧化負擔。因此烹煮食物時,要多觀察油脂狀況,千萬不要讓油脂冒煙、劣變分解。

 

麥得飲食 大腦年輕7.5歲

2015-08-06 09:29:56

關鍵字:
得舒飲食
地中海飲食
阿茲海默症
大腦老化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想要維持大腦、認知功能健康、不衰退,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還不夠有力,現在最夯的是「麥得飲食」(MIND diet)。這種飲食方式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主要作用在於延緩神經退化。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採用麥得飲食,有助延緩大腦老化,大腦老化速度可延緩約七點五年之多。
過去研究發現,麥得飲食或可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這次美國羅許大學研究顯示,麥得飲食或可幫助年長者減緩認知功能衰退速度,就算不是阿茲海默症高風險群,也一樣可以受益年長者越認真執行麥得飲食原則,大腦越年輕、越有活力,與其他年長者相比,大腦可年輕七點五歲之多。
這項研究含括九百六十名年長者,平均年齡八十一點四歲,研究追蹤四點七年。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阿茲海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美國營養流行病學家瑪莎‧克萊爾‧莫里斯研究團隊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發展出「麥得飲食」原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都能幫助減少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麥得飲食含有十五種飲食元素,其中有十種食物對大腦健康很有益處,另有五種食物屬於不健康食物,盡量少吃為妙,這五種不健康食物為「紅肉」、「奶油與人造奶油」、「起司」、「糕餅與甜食」,以及「油炸食物或速食」。
若要實踐麥得飲食原則,每天至少需要吃三份全穀類食物、三份綠色葉菜類蔬菜與三份其他種類蔬菜,加上一杯紅酒。平常可以吃點堅果當點心,有時也可以改吃一點豆類食物當點心,一星期至少吃兩次雞肉、莓果類食物,一星期也要至少吃一次魚。
為了避免認知功能急速衰退,民眾一定要控制不健康食物攝取量,特別是奶油、甜食、糕餅類食物、全脂起司、油炸食物或速食等,更要少吃,以奶油來說,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一湯匙(桌匙),其他像奶油、全脂起司、油炸食物或速食等不健康食物,一星期不宜吃超過一份。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超級愛健康/貧血也是病 當心要人命!

◎ uho新聞部


日期:2012.11.1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貧血總給人一種柔弱的形象,像是林黛玉那樣,有時候臉色會蒼白,又會捧著心皺著眉頭,讓人油然而生想要照顧她的感覺。但可不要小看貧血了,根據調查,台灣女性罹患貧血的比例為男性的五倍,而且,貧血是國人前二十大死亡主因!那麼從身體外觀怎麼看出是否有貧血?


脾、肝、腎、心都跟血有關係,像是血虛的人四肢會發麻,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血虛的人不一定有貧血,但貧血的人一定會有血虛。中醫師廖婉絨指出,貧血的人會感到頭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頭髮乾燥、脫落及心悸、氣喘、心跳加快,指甲失去光澤、白且變薄、斷裂,臉色蒼白,皮膚表面乾燥、泛黃、失去光澤等情況。

為什麼會貧血呢?內科教授林杰樑醫師說,貧血的種類須依細胞型態大小區分,大球性貧血有缺乏維他命B12及葉酸的惡性貧血;中球性貧血有慢性疾病引起的貧血及骨髓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常見的是小球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及鉛中毒。如果我們忽略身體的貧血,恐會心臟衰竭,或身體有出血狀況就容易會休克。

林醫師也建議,如果是缺鐵性貧血的人可以補充肝臟、豬血、紅肉、海藻、蛋黃、全穀類、堅果類、綠葉蔬菜都含有豐富的鐵質。而動物性食物的吸收率又比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好。如果攝取鐵質營養補充劑,可以與果汁共飲,因為維生素C有助於鐵質的吸收。相對的,鐵劑不要與牛奶共食,因為牛奶會抑制鐵質的吸收。

但是如果是地中海型貧血者不宜刻意補充鐵質,過量的鐵質往往造成身體上的負擔與傷害,但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及維生素仍是必要的,也就是應均衡的攝取奶、蛋、魚、肉及黃豆製品及蔬菜水果以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況。

尿酸高是痛風的警訊

◎ 圖文整理/i-Nature編輯部
痛風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疾病,不管是富人或窮人都有可能得到,因此大家對痛風都有一些基本認識,卻又一知半解。
幾乎每一本教科書或者報章雜誌都會告訴你,痛風是因為尿酸高所引起的,實際上這句話沒有把痛風交代清楚。接下來讓我們來介紹痛風的資訊。
痛風是一種發炎性的關節性疾病,通常會在關節處發現尿酸結晶,理論上,尿酸的濃度愈高,發生痛風的機率也愈大,但是臨床上的觀察與經驗卻發現,這樣的推測不一定正確。任何因素所導致的血中尿酸濃度快速上升或下降,都容易引起痛風的發作,其中又以下降的速度和急性發作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尿酸在痛風的發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有痛風的人都拚命地想降低身體中尿酸的數值。
尿酸是普林(Purine)等遺傳物質(如DNA等)中的一種含氮物質。它可以由身體自己合成,或者身體組織的分解(如受傷或減肥)所產生,或者是從富含普林的食物所獲得(例如豆類、海鮮、內臟)。普林經過肝臟新陳代謝後形成尿酸,最後由腎臟排出體外。
但是身體中的尿酸只有二○%是由食物中攝取,有八○%是分解身體裡的廢物所產生的,所以很多痛風病患即使完全按照營養師的建議,任何高普林的食物都不吃,痛風還是一樣會發作,因為根本搞錯了重點呀!

尿酸其實是身體裡面天然的抗氧化劑,身體之所以產生尿酸,實際上是因為身體不正常的發炎,尿酸是身體分泌來降低這些發炎狀況的。簡單來說,尿酸是警察,而這些發炎物質是小偷,警察多雖然代表治安不太好,但單單減少警察的數量並不能讓治安變好,而是要消滅小偷才對。

目前西醫治療痛風的藥物有好幾種,在急性期最常使用的就是秋水仙,主要的作用在減少白血球活動性、減少吞噬作用及乳酸產生,因而減少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內,因此有抗發炎作用.但是本身卻不能降低尿酸或促進尿酸排泄。切記!在急性痛風發作時,不能夠使用降尿酸或排泄尿酸的藥物.以免急速改變的尿酸濃度會使病人感到更不舒服。

至於用來預防痛風的有兩種藥,一種別嘌呤醇(allopurinol)是抑制尿酸合成,另一種促進尿酸排泄的是苯溴馬隆(benzbromarone),這兩種西藥其實都只是治標,也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前面提到,尿酸由肝臟製造,經過腸肝循環以後回到肝臟,才能告訴肝臟不要繼續分泌尿酸(作用機轉類似胃酸分泌),抑制尿酸合成無法解決身體發炎的問題,促進尿酸排泄則讓肝臟不知道應該停止分泌尿酸。
除了身體發炎會讓身體需要多製造尿酸以外,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肝臟出現問題,無法好好控制何時該分泌多少尿酸。可見常喝酒的人尿酸高,可能是因為酒精對肝臟有很大傷害的關係。就中醫角度來看,認為痛風是血液太寒的緣故,所以海鮮加上啤酒才會讓痛風很快發作,建議如果需要喝酒配海鮮的時候,可以用日本清酒或紹興酒這類比較熱的酒來中和海鮮的寒性。
有時候我們檢測急性痛風病人血中的尿酸濃度,發現其濃度都在正常的範圍之內,而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不一定等於關節裡的尿酸濃度,以前認為尿酸高需要馬上治療,但是對於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進行治療,以預防痛風的發作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的。

尿酸是人體中很強的抗氧化劑,廣泛檢測是否有高尿酸血症也是不需要的,在已經知道有高尿酸的情況下,應該去探討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原因,而不是利用藥物,勉強將尿酸濃度恢復正常。

痛風是因為身體發炎,才會產生尿酸,搞不清楚狀況,任意吃西藥控制,是得不到良好效果的。

(本文作者/高啟峰)
(摘自/生點小病,更健康/時報出版)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小綠人標章藏危機 健康食品不健康 – 風傳媒

2015年06月09日 22:13
 
 

市面上許多產品都貼有食藥署認證的「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宣稱護肝、含寡糖等促進健康的功效或成分。但國民黨立委王育敏今(9)日召開記者會提醒,印有「小綠人」標章的食品仍可能含有過多添加物,呼籲政府應重新檢視健康食品的審查標準,也希望消費者認清該標章的定義。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現今法令不夠周全,目前通過食藥署審核的328項健康食品,可能僅添加一樣具健康效果的成分,卻隱藏高糖、添加物過多等健康危機,「垃圾食品只要加一個好的成分、特定成分,就搖身一變成健康食品。」

王育敏認為,小綠人標章可能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以為該產品可以多吃,應將健康食品改為「機能性食品」,並修正健康食品登記、查驗的審查原則,提高認證的申請門檻。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薛復琴表示,健康食品的添加物需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規定,配方需少油、少鹽、少糖,有考量營養。若要將健康食品修改為「機能性食品」並非不可,只是牽涉範圍廣,需要多方討論,未來也會檢討審查原則。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研究:長期吃安眠藥 腦癌風險增9成8

公視新聞網 /  醫療


不少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想要好好入睡有些人必須吃安眠藥。不過國內最新有一項研究發現,如果長期吃安眠藥恐怕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其中腦癌的最大!不過有其他的臨床醫師認為,造成癌症的因素很多安眠藥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晚上睡不著、需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眠,不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如果長期服用安眠鎮靜劑,恐怕會增加罹癌風險。

==北醫大科技學院院長 李友專==
三年內 連續使用安眠藥
超過2個月
對某些癌症的風險是有影響的
有些是有增加(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分析1998年到2011年國人健保資料庫,找出罹患腦癌、乳癌等死亡率前十大癌症患者,大約4萬2500人,交叉分析他們在罹癌前、有無服用安眠鎮靜劑,結果發現,長期吃安眠藥者,日後罹癌風險比沒有吃的人高,其中腦癌風險、高出九成八;食道癌風險、高出五成九;胰臟癌風險、高出四成一;膀胱癌風險、則是高出三成九。,不過國內臨床醫師認為,造成癌症的原因很多,安眠藥不是單一因素。

==內湖三總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在這樣的研究中
並沒有去囊括他
是不是有抽菸 喝酒啦
甚至是平常的日常生活習慣
這些所謂的危險因子
癌症的危險因子
這都是必須再去了解的部分

醫師表示,包括不當飲食及生活作息都可能是罹癌因子,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可能還需更多的文獻和醫學研究來佐證,因此如果按照醫師醫囑服用安眠藥的民眾,不要隨便停藥。



隱形殺手PM2.5 可直接穿透皮膚誘發氣喘、致癌

  •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新聞部-◎ uho新聞部



  • PM2.5粒子小 恐誘發全身性過敏
    亞東醫院胸腔科張晟瑜醫師表示,細懸浮微粒(PM2.5)是種空氣中的隱形殺手,由於顆粒小於2.5微米以下,所以,可在空氣中飄浮更久、更遠,甚至能直接穿透進體內堆積,長久累積下來,就會誘發呼吸道或全身性過敏,常見的是久咳不癒、鼻子過敏、眼睛乾澀、皮膚搔癢、氣喘。
    既然如此,這些PM2.5到底都從哪裡來?醫師表示有36%是汽機車排放、25%工業排放物,以及27%的境外汙染物傳輸,且隨著區域、季節、氣候不同,PM2.5的成分、毒性差異,也會有所不一。
    空氣汙染太嚴重 也會誘發氣喘上身
    PM2.5所引起的疾病問題多,其中又以氣喘較為常見,一般來說形成氣喘的原因有過敏性體質以及過敏原誘發兩種,只是,過敏性體質其實與遺傳有相關性,這種人易產生皮膚過敏,鼻子過敏以及支氣管過敏反應,當他們處於充滿過敏原的環境中,如塵蟎、蟑螂、灰塵、貓狗毛屑及黴菌等時,就會使得支氣管黏膜處於一種持續的發炎狀態,如果此時又有空氣汙染、二手煙、心理壓力等,就會引發氣喘發作。
    避免PM2.5傷身 6大防範措施要謹記
    因此,為避免PM2.5對身體產生影響,張晟瑜醫師提供了6點防範措施,幫助民眾減少危害:
    1)外出時應先留意空氣品質,如果不佳應避免外出,若非得外出則最好戴上口罩,以減少過敏原或細懸浮微粒的接觸。
    2)由室外進入室內時加強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等衛生防護。
    3)減少室外運動型態。
    4)每週清洗寢具外套,可先用55℃熱水浸泡十分鐘再清洗,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當寢具在大台陽底下將塵蟎殺死就沒事,其實還要反覆清洗,才能將塵蟎
    真正清除。
    5)使用除濕機,將相對溼度控制在50%以下,可以減緩塵蟎生長速度。
    6)使用空調,並定時清理過濾網,保持室溫25~27℃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常常水腫、泡泡尿 恐是腎臟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網 – 2015年3月31日 下午3:00

常常水腫、泡泡尿 恐是腎臟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由於台灣高血壓患者以及糖尿病患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外加各種用藥偏方,地下賣藥電台,持續「送毒」不斷,都讓我國洗腎患者居高不下,提醒民眾平日尿量突然改變、長期有泡泡尿、時常水腫等現象,就要當心腎臟出問題!
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 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

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許哲維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腎臟長期發炎、慢性疾病影響或因尿路阻塞受到破壞,導致腎臟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的病變,無法回覆正常。
當腎臟功能衰退90%以上,以致於無法有效排除廢物時,就會造成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即為末期腎臟病,又稱為尿毒症。容易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腎結石、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長期濫用藥物、家族遺傳等。

他說,當出現下列徵兆時,就要留意腎臟的健康狀況:尿液改變,尿液呈現褐色或紅色、顏色混濁、充滿泡沫且超過30分鐘未消散等現象、尿量改變,每天尿量少於400c.c.或是超過3000 c.c.、貧血、身體無力或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血壓變高、眼瞼或臉浮腫,手腳水腫。

預防腎臟病的方式其實不難,大千綜合醫院腎臟病個案管理師張嘉真建議,飲食上注意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多蔬果及多喝水,日常生活也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還要記得多運動,如此就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好轉反應

藥物會有副作用,是因為 當藥品使用量超過人體可以忍受的劑量,或因長期使用藥物留在人體體內的藥渣殘留量達到一定程度時,藥物的毒性回應即會發作,並對人體機能組織造成損害,導致並發種種不良後遺症,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好轉反應是為促使人體本能自然治療力發揮細胞再生、機能活化的效用必經的過程

健康食品會有好轉反應。使用營養食品時,當能量蓄積達到相當程度時,會自然產生食療整健必經的四種好轉反應,又稱"瞑眩回應"治療回應,這是為促使人體本能自然治療力發揮細胞再生、機能活化的效用必經的過程;這也是為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所必經的新陳代謝活絡回應,茲將這四種整健過程列述如下︰

壹、營養補充蜜月期
這是初期反應,人體因均衡的營養供應充足,而進行機能調整,使人體新陳代謝恢復活絡,故此時的好轉現象包括,精神好轉、體力增強、倦怠感消除、氣色好轉、皮膚恢復光澤、更有些人會在調適期發生興奮現象,導致夜不成眠,但卻毫無失眠倦怠感暈眩等症狀發生。

貳、加強代謝排毒期
現代人因為暴飲暴食、缺少運動或排泄不完全以及緊張壓力藥物的濫用等原素,多多少少體內會累積毒性。在自然療法的調理條件中,積蓄的毒素足以生成慢性疾病,當時也是形成自由基的禍首。根據美國奧克拉荷馬醫學研究中心 Dr.Robert A.Floyd 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內若產生過多的自由基,將會對人體產生傷害,這些傷害證實是造成癌症、老化、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日本丹羽免疫研究所所長丹羽博士推論,過量的自由基是形成皺紋、黑斑、雀斑、老人斑以及提早衰老的主因,亦與器官衰壞息息相關,故丹羽博士致力于研究去除自由基之方法,其研究結果獲得世界肯定,而其臨床報告亦在國際知名醫學雜誌均有刊載。
正如以上所述,毒素是造成慢性疾病的罪魁禍首,若蓄積的毒素滯留在肝臟久而久之即轉變成肝硬化或脂肪肝。而停留在胸博,則引起多痰、喘息,以致于血管硬化、血壓的增高,導致血管破裂或腦溢血。
有的毒素種類亦會造成結石,若它滯留在子宮就變成子宮肌瘤,一經惡化就轉變成癌症。袪除毒素是治病首要的一環,一般人身體不適即服藥物,不適之症也許暫時消失了,但它會以別種型態顯現,所以食物療法中若要達到不藥而愈的,就必須靠人體本身的自然治愈力,來將體內病毒自由基以及過氣化脂質等排出體外。
美國著名食物療法醫生 Henry G.Bioler 說︰"我並棄藥物,是因為我了解古老的醫療真理,大自然利用身體的自然抵抗力去作真正的治療。"他表示疾病是由體內的毒血症所造成的,因它滯留在血液中損壞過濾器官和排泄器官,如腸、肝、腎、皮膚等……這些毒素都是惡徒,是造成疾病的罪魁禍首,若身體想回複健康就必須鏟除它,所以營造"健康之屋"第一塊基石便是--排除毒素
為使體內酸性代謝物及毒素排出體外,令人體體液由酸性回復原來的弱鹼性(PH=7.35~745),通常會發生的現象如,排便次數增加,尿色變濃,甚至皮膚搔痒,痰多咳嗽,肝火轉旺等現象。有些人亦會喉痛失聲流鼻涕,婦女如平常經血代謝失常或不良者,必會出現經期變長經血變多的情況。亦有少數人會出現暫時停經的反常現象。

參、氣血活絡、酸痛出現
當食物療法補充至氣血活絡時,為打通氣血凝滯不通的經絡部位,尤其曾撞傷的部位,會出現酸痛現象,而原有酸痛者,其酸痛會轉劇,這時服止痛藥亦無效。這類酸痛可能會持續幾天,嚴重酸痛者時日較長,然後才會自然消失。

肆、細胞再生、精神倦怠
人體機能組織因細胞壞死而損害的部位,透過人體本能的自然治癒力使細胞發揮再生的功能,這是我們使用營養食品所欲達到的目的。這階段因大多數的營養及氧氣轉輸送去製造再生細胞,所以人們會有精神倦怠以及愛睏現象發生。

好轉好應
有可能的原因
皮膚會癢
是免疫系統增強了,白血球吞噬皮下的細菌或毒素。腎不好、毒素回流也會癢。背上熱、痛養,可能是汗腺或皮脂線改善前的現象(通常皮膚乾燥),風疹塊是典型的膽汁回流。
頭痛
頭部神經或頭部血液循環不良。
耳鳴
血液循環欠佳,耳部神經傳導不良。
昏睡
有慢性肝硬化現象,肝細胞修補恢復期需大量休息。
眩暈
中耳不平衡或貧血也會。
嘔吐
腸胃不好或嗆到。
青春痘
皮脂腺阻塞,停留在皮脂線之脂肪或毒素被活化的細胞排除後,漸漸改善。
流鼻血
末稍血管脆弱,考慮有否細菌感染。
口乾舌燥
細胞活動增加,就像運動後一樣會口渴。
痰多咳嗽
肺細胞活化,有能力把痰排出。
頭皮癢
新細胞生長快,被細菌破壞的頭皮細胞不斷脫落。
眼屎多
眼睛內循環改善,滯留物排出。
飯量少
細胞吃飽後,不再吃太多東西。
心跳加速
心臟不好或貧血。
腰酸
骨骼神經受壓迫、腎臟不好、太胖、女性要考慮子宮機能不好或坐姿不正確。
胃痛
胃或十二指腸有潰瘍。
小便多
腎臟、胰臟、神經系統及膀胱差。通常有糖尿病或感染。
小便白濁
腎臟絲球體有感染,蛋白質流失。
尿酸高
體內之尿酸正排出。
小便臭
細胞內毒素排除
排氣
腸胃蠕動改善。
血尿
腎或膀胱結石,結石已開始鬆動或排掉。
下痢
大腸差,通常帶油。通常一天二、三次,但沒有不舒服。
脹氣
胃腸不好者。
便血
有痔瘡或大腸長瘤者。
月經不停
子宮內之血管脆弱或有長瘤,考慮有感染。
子宮痛
若劇烈疼痛不停,可能內膜異位或生瘤。
肥胖
腎臟不好,等免疫力提升後即可改善。
手腳末端麻、刺痛、觸電感
末稍神經傳導或血液循環改善的好現象。
抽筋
神經系統較差或障礙,已開始改善。
體重下降
免疫力增加,巨噬細胞會吞食多餘脂肪。
沒有感覺
但氣色、皮膚、眼神都在變好。一般消費者都期盼吃了產品精神會比較好,但因沒有感覺,所以誤以為產品不夠好。事實上,身體內部正在慢慢整建。
血糖高
細胞內殘餘糖份正在排出。
中性脂肪
血管壁之脂肪正在排出。
血壓高
血液循環改善,但血管阻力未消失,帶巨噬細胞活化,排出血管壁的中性脂肪後,血壓就會下降。
酸性體質者
愛睏(在白天),喉乾舌燥、頻尿、放屁多
高血壓
頭會有重重的感覺,頭昏現象持續一至兩星期
貧血者
雖因體質而異。但會有輕微流鼻血
胃不好者
胸口發悶,發熱的感覺,比較吃不下食物
胃潰瘍者
潰瘍部位會有疼痛、悶悶的感覺
胃下垂者
胃部覺得不適,想嘔吐
腸不好者
有腹瀉的現象,依病情而異
肝不好者
想嘔吐,皮膚會癢或有出疹的現象
肝硬化者
排便時,有時會有血絲或血塊
腎臟病者
尿蛋白減少,有時會有臉部浮腫,或腳部輕微水腫等現像
糖尿病者
有時會一時增加排出的糖份,手腳也有水腫的現象
青春痘者
初期會稍微增加,但很快就會消失
痔瘡者
排便時,有時會一時出血或有血絲現象
慢性支氣管炎
會有口乾、嘔吐、頭昏、不易咳出痰等現象
肺不好者
咳嗽時,痰增加,微帶乳黃色
鼻竇炎者
有時會增加排鼻涕量,且呈現濃稠狀
皮膚過敏者
初期皮膚發癢加劇,幾天後即減緩
子宮不好者
初期月經量增加,或經痛,或有血塊排出
白血球過少者
覺得口乾,多夢。胃不舒服等
肌肉、神經疼痛者
短期疼痛加劇,依症狀程度,隨即減緩
風濕痛者
患部會有輕微酸痛,幾天後即消失
痛風
會有全身性的無力感或酸痛。但經幾天後即消失
尿酸過多者
全身酸痛,依症狀程度,出現不同的反應
精神官能症者
不但不能入睡,反而出現興奮現象,故夜晚不宜食用